天空雾蒙蒙的,更增添了清晨的湿冷。
房屋之内,火盆已经点燃,时而发出啪的枯枝爆裂声。
一张在北地渐渐流行、江东却较少见到的高脚桌子被摆放完毕,几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在座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顾和了。
出身江东大族,又深得王导器重,任其僚属,隐隐执众人之牛耳。
不过他和王导的关系就那样。
王导本人兼任扬州刺史,一次派八部从事巡查各地。回来后,其他七个人都议论巡查时各地二千石官长的得失,唯独顾和不说话,
王导问他有没有打听到什么消息,顾和回答
王导赞叹不已。
这件事就很微妙。
高情商的说法就是,总体而言,顾和的屁股是比较稳的,立足吴郡顾氏,与南渡士族合作,为家族谋取好处,保江东一方平安。
所以,王导之前替他扬名,重用他,他投桃报李,双方各取所需,如此而已。
建邺北部尉贺好奇道。
顾和还没说话,张澄立刻像只好斗的小公鸡一样跳了出来,说道
贺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懒得和他斗嘴。
吴郡张氏,败落得厉害。东吴之时就开始了,当时的大族张、全遭到了重击,虽然仍可退保乡里,但上层势力不断萎缩却是事实。
朱氏其实也有这样的趋势。
曾经的吴郡四姓,朱张已经被顾陆甩开了一大截,无法并驾齐驱了。
司马睿、王导等人南渡后,这个趋势一点没得到扭转,像张澄此辈,甚至只能当个小官小吏,
与其数千庄客的家业显然不匹配。
隔壁会稽郡又有贺氏、钱氏崛起,沈氏这种后起豪族也虎视耽耽,张氏这类老牌家族是真的难,所以张澄就像顾和的小跟班一样,,惹人发笑。
顾和显然看出了张、贺二人之间的不对付,不过他并不打算说什么,只顺着方才的话头道
贺惊讶道
顾和沉吟片刻,道贺追问道。
顾和无奈道
贺想了想,道顾和说道
贺缓缓点头,道顾和说道贺点了点头,道
顾和说道
贺说道。
他其实更想说的是,这个有利有弊。
诚然,据有裹阳、寿春等地,形势比老东吴好太多了,但新东吴内部可多了一大批南渡士人啊偏偏这些人还执掌大权。虽经多年相处,南渡士人、江东土族之间的矛盾已经没以前那么大了,双方渐渐找到了各自都能接受的位置,但内部人心仍然不如孙吴那会,差远了。
一句话,老东吴可以齐心和曹操干,新东吴或者说东晋一一如果琅琊王称帝且仍以为国号的话一一可没法齐心啊。
邵贼招招手,不知道多少人暗通款曲。这个隐忧,不得不正视。
贺有预感,搞不好最后事情就坏在这上面。
顾和看向贺,又看向其他人,道
贺忍不住问道。
顾和斩钉截铁地说道。
贺只觉很震撼,更无言以对。
走一步看一步了。
******
寒风掠过北地,袭至江南。
一夜之间,北风鸣咽,霜雪骤降。
王导刚刚出官署,就见头顶茅草飞扬,飘飞一阵后,往人脸上糊来。
随从连忙上前,为王导除去身上的草屑。
跟在王导身后的卞壶见了,干笑两声,道
王导安之若素,只道。
张昌之乱时,其部将石冰攻至建螂,将太初宫焚烧殆尽。
司马睿南渡之后,只能利用原东吴皇宫园囿内的屋舍办公。
没办法,太穷了。
营建需要人力,谁给你?江